台北龙山寺
艋舺(今万华)是台北市开发最早的地方,而台北第一名剎─龙山寺,就是当地居民信仰、活动、集会和指挥的中心。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而又神奇的传说,据说以前有一个人把佩带的观音菩萨香火,遗挂在一棵大榕树上,到了夜晚竟然发出光芒。更奇怪的是有求必应,非常灵验。所以信徒就在那个地方建立龙山寺,从1738年(清乾隆3年)开始,到1740年落成。二百多年来,龙山寺经过多次的修建,整个结构是完整「回」字形结构,在传统的寺庙建筑中,是一种非常尊贵的布局。在广场上,旅客也可注意到地板石材,其中切割较不整齐的部分地板石材,已有古老的历史。
早期台湾海峡又叫「黑水沟」,风浪很大,以前移民都用石板来压稳船舱,以能安全渡海来台,而这些石板,后来也就用来铺设龙山寺前的部分广场。再来,旅客就可从前殿开始欣赏。首先,可以看到殿前有1918年所制台湾独一无二的铜铸龙柱,屋檐下的木雕、彩绘,也都非常生动。尤其用来支撑屋顶的「网目斗拱」,是台湾寺庙的首次创作。另外,大门左边的石雕窗上,雕有精彩的三国演义故事;右面则有一个八角竹节窗,上刻竹干,是「竹报平安」的意思。由于正门只有节庆祭典时才打开,所以平时都从庙宇左边的门进入,右边的门出来。进到庙里,可看到很多善男信女虔诚祭拜、诵经念文。出了前殿,在天井上有一个香炉,香炉上有「憨番抬庙角」的有趣雕塑。天井两旁还有钟楼和鼓楼,早上敲钟、晚上击鼓,用来作为诵经、法会的提醒。
从石阶上正殿,正殿四面有一道走廊,廊上的壁面、石柱都有精巧的石雕作品,值得仔细观赏。进了正殿,可以看到主神──观世音菩萨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龙山寺正殿曾被炮火击中,殿堂全毁,但此神像却丝毫无损,所以让信徒更加敬拜。来到后殿和左、右翼殿,会看到很多神佛,有人说「龙山寺是众神的聚会所」,就是说庙内供奉神佛非常多,号称主、附神的有一百多尊,来这里的旅客可注意到后殿殿前的一对人物石柱,造形生动,和一般寺庙以「龙」为题材的石柱不同。此外,左、右殿入口外侧的壁面,有「红毛番吹法螺」的石雕,也和香炉上「憨番抬庙角」有相同的趣味性。
龙山寺不仅典藏许多艺术珍品,而且一年中有多次节庆,都非常热闹,不妨前来开开眼界。
旅游服务
到附近走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