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以食为天的台湾,由于工商业发展快速,台湾「吃」的文化除了传统中式饮食方式外,也发展出中式快餐连锁店的经营方式,使得台湾「吃的艺术」变得更加繁复。因台湾地处世界文化交流的总汇,世界各国饮食也纷纷在台湾出现,美国的汉堡、意大利的披萨、日本的生鱼片…,还有清真美食等等,包罗万象,让台湾着实成为饕家吃货天堂。
台湾小吃不僅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,更能呈现台湾一般市民的生活与文化,因此,若想认识台湾本土特色,藉由走访各地夜市、品尝美味小吃,是最迅速的方法。「就地取材」是各式小吃的特色,由于台湾四面环海、渔获丰富,因此「海鲜」经常是料理的主角之一,如蚵仔煎、生炒花枝、烤鱿鱼、土魠鱼羹、虱目鱼汤等,鲜美滋味让人口齿留香;还有肉香面Q的牛肉面、手掌大的大鸡排、驰名全球的小笼包等等,都是台湾必尝的经典小吃。
小笼包起源于中国上海南翔的著名点心,称为「南翔小笼馒头」。传统小笼包的馅料主要为猪腿肉,台湾的小笼包则加入当令食材,例如:丝瓜、瓠仔,在鲜甜的肉汁味中别有一番清爽的口感。
担仔面系由小贩挑担沿街叫卖面食,与四川担担面相同。在台湾最早的起源在台南沿海地区,渔家在无法出海补鱼的季节里,挑起面担外出作生意贴补家用,故有度小月之称。担仔面是行业的统称,面摊上所贩卖的面食则称为切仔面或拉仔面,取其将面条放入滚水中「切」一下或「拉」一下的动作(台语发音)。
在光复初期,物资缺乏,「卤」是饭桌上的奢侈品,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。当时,猪颈肉到猪耳朵的部位比较便宜,因此民众偶尔会买这些部位的猪肉,配上酱油、红葱头及五香粉来卤制。此外,由於这部位的猪肉份量不多且难以均分,因此便切成肉丝及肉丁再加以卤制,如此一来,全家人便可以「均分」并享用到美味的卤肉。一锅热腾腾、香喷喷的卤肉及卤汁,淋在香Q弹牙的米饭上,可以说是当时一般民众最顶级的享受!
羹类菜肴常见于中国各大菜系,台湾较特别的做法是用上好的鱼浆包裹肉加入羹汤中,此外,为增加饱足感,也常加入米粉、面、冬粉、饭等主食。除了肉羹外,花枝羹、鱿鱼羹、鸭肉羹也很常见。
咸粥是许多台南人共同的儿时回忆,粒粒分明的米粒,放肉片、小鱼及红葱头等食材,反映台湾早期生活的简朴纯厚。
在台湾,送油饭是庆贺喜获麟儿的礼物,在小孩满月时,将油饭分送给亲友,希望所有的亲友都能同享添丁的喜悦。
相传在苏东坡的《仇池笔记》中,就已经有筒仔米糕的记载,当时的名称为「盘游饭」。筒仔米糕口味与油饭类似,但是烹调的器具不同。筒仔米糕是将糯米、虾米、葱酥、後腿肉等食材放入小筒内蒸熟,要食用时再倒扣於盘上,淋上甜辣酱及香菜即可。筒仔米糕在早期农业时代是以竹筒当成盛具,但後来多以小铁筒为主。
麻油提炼自芝麻,较上火,属於热补的油品,老一辈的人用它来煮麻油鸡、麻油腰子,为刚生产完的孕妇进补。
常见羊肉炉分为红烧与清炖,主要食材为羊肉块或带皮羊肉,搭配中药材熬制而成的汤底,温补养身。
台湾的鹅肉,肉质清新甜美,简单以盐水煮熟后切片,以酱油膏为佐料,便是一道美味佳肴。台湾生鲜鹅肉于2006年开始外销至日本,是世界第一个鹅肉出口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