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经典必看
- 飞天浮雕、讲经堂、静思竹轩
- 体验
- 静思花道
- 顺游
- 森山舎
- 交通
- 台铁花莲站下车,沿后火车站「慈济园区」方向,步行约15分钟即可抵达
慈善、医疗、教育、人文,承载了慈济四大志业,
如果说慈济医院拯救了肉体的生命,
海纳百川般的静思堂,就是为人们打造的精神堡垒,
结合现代的佛教艺术,让所有善意能够集结在此,遍地开花。
后山一处 让心休息的地方
慈济人分布全球六十个国家,是台湾代表性的慈善团体之一,早年从花莲起家,靠著寻常人家奉献的涓滴善意,而成志业。
证严法师曾说,「医院是抢救生命的地方,我应该还要为精神建造一处慧命长存的堡垒。」于是在一九八六年慈济医院落成的同时,开工动土,兴建静思堂。
如果要形容花莲慈济文化园区静思堂的建筑,和一般佛教寺院有何差别?或许就在「像」跟「不像」之间。
慈济基金会公传处公共关系组组长刘钧安表示,建筑本体以静思精舍为范本,而证严法师最初创立精舍的思维,是作为修行人的道场,所以不同于传统庙宇的金顶、红柱,改采接近出家师父僧袍的灰色,更显素雅质朴。
仿唐歇山式建筑有著高耸飞簷,特别是三层「人字形」屋顶结构,蕴藏佛教语汇,代表佛、法、僧三宝俱足,上头使用了三万六千片日本铜瓦,日子久了氧化后产生铜绿,既是自然形成的保护膜,也为静思堂更添岁月洗炼之姿。
飞天里的世界地球村
-
-
静思堂外观最显眼、精致的细节,当属分布于四面簷梁的立体飞天浮雕。
设计出自素有「飞天工匠」之称的中国雕塑家杜永卫,动员超过五百名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制作。定睛细看,会发现其造型有别于传统飞天。刘钧安透露,建造过程中,为了突显静思堂是座佛教精神堡垒,便想到以飞天来增加装饰性。只是一开始的设计图稿,或华丽细密,或唐风浓厚,都不是证严法师想要的。
几经讨论,最后把「古人」抛诸脑后,画出如今娑婆世界不同人种、民族的姿态形象,同时也呼应了慈济超越国界、肤色,在世界各地援助苦难的大爱行径。刘钧安特别提到,其中的汉族飞天是以歌手邓丽君的人像所打造,不妨带上望远镜,仔细搜寻一番。
不只宗教 更要直视本心
-
加入慈济志工多年的哈佛大学公卫博士邝真泉来自香港,在他眼中,台湾佛教各派系分支非常蓬勃,慈济虽采取佛教形式,却更重视「实践」而不只是注重「教条」、作为一个「教派」而非一间「教会」。
这些特质既现代又古老,一如证严法师秉持印顺导师「为佛教,为众生」的六字师训,让慈济走出了一条跨越传统、更显开阔的「人间佛教」之路。刘钧安补充,这也是静思堂设置的初衷之一,「希望能让更多民众看见慈济在宗教以外的面向。」
环视静思堂里里外外,竟没有一尊传统安座的佛像。原来在筹建之初,证严法师曾要求团队到日本各大寺院参访,结果不外乎都是在寺中摆上具体佛像,「但慈济志工团队不见得都是佛教徒,法师一开始就不想在静思堂摆放传统的佛像。」刘钧安说,证严法师认为,现代佛教更重要的使命,是让大众认识佛教本怀的精神,最后选择在讲经堂绘制佛陀壁画,以此连结现代僧人的形象。
静思堂全年度开放参观,逢年过节亦然。漫步在有小溪、涌泉和莲花池的园区,草地上不时可见俗称「大笨鸟」的黑冠麻鹭四处晃悠,气氛闲适,即使不谈天说佛,作为一处心灵休憩之所,也恰如其分。
-
花莲慈济静思堂创建于 1986 年,建筑大量使用石材,整洁而不繁复的花岗石墙面,体现建筑庄严之美。即使后来全台各地陆续都设置了静思堂,但花莲静思堂作为慈济文化志业的第一个重要建设,具有指标的象征意义,在艺术上的展现也是无后者可比拟,营造出融合现代美学与宗教理念的艺术氛围。
飞天浮雕
屋簷上有香音神
-
-
飞天,又名「香音神」,在佛国用歌声、舞姿供养诸佛,象征自由快乐的天神。
静思堂建筑上共有三百六十二身、连接起来总长度约一千三百六十公尺的立体飞天浮雕,庄严大器。线条简洁流畅的飞天雕塑,一方面淡化了建筑石材的生硬感,另一方面也烘托建筑本身浑厚的气势,相辅相成。
因为每片浮雕皆重达三百公斤,且摆放位置较高,浮雕的厚度、层次感,都会影响视觉效果。刘钧安指出,尤其是要在一米多宽的梁面空间上,做出姿态生动、动作表情皆不相同的飞天,还要顺应建筑弧度走向,让人字梁对应的两侧飞天相互对称,皆属不易。此外,安装上梁要严密吻合、不能有丝毫偏差,对施作也是一大考验。
讲经堂
银河下聆听祝祷
-
静思堂的精神中心,就属挑高三十六米的讲经堂,可容纳超过两千人集会,一步入此空间,可见光线自屋顶的天窗洒落,感受阳光普照、仿佛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感受。
偌大的空间,亮点处处。两侧墙上,是以台湾近代四百年史和慈济四大志业的事迹所刻画的木雕,故事性浓厚。坐在以核桃木特制的莲花椅上,擡头仰望,屋顶的弧形铝板嵌入数千盏光纤灯泡,排成银河图案,星光明灭之间,仿佛重现当年佛陀眼观宇宙星空、讲经说法的场景。
讲台正中央一幅高约二十六米、使用三百四十万片磁砖拼贴出的马赛克壁画──佛陀洒净图,更是整个空间的视觉焦点,呈现宁静自持的氛围。刘钧安说,画中佛陀左手持钵,右手朝地球遍洒甘露,「『洒净』在佛教脉络中为滋润之意,这个动作代表佛陀对世间多苦难的怜惜之心,希望能祝福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众生。」
-
静思竹轩
八万公斤竹材古法搭建
位于静思堂与慈济大学间的「静思竹轩」,主体保有正面及两侧护龙的台湾传统建筑式样,最特殊之处,在于建材使用了八万多公斤的竹子,加上五万多支手工削制的竹钉构建,是全台唯一采用插榫、挤笼古法搭建的竹屋。
一百多扇的活叶窗皆为竹片加工制造,刘钧安笑说,像这样的拼竹工艺若用现代的眼光来看, 可算是走得很前面的文创产业。
竹轩的搭建背景,来自慈济志工们众志成城的精神展现。原来当初兴建静思堂历时十多年,工程进入尾声时也适逢慈济三十周年庆,里里外外都需要人手帮忙,各地志工自发性地集聚花莲,人一多,便需要休憩的地方,索性用竹子搭了座简易工寮。使用了几年后,反倒舍不得拆,原地扩建后,才成为如今这座永久性、保存古风的竹屋。刘钧安说,即使历经多次强烈台风,竹屋依旧屹立不摇,「这也说明了老的东西未必不好,有时反而更耐用呢!」
走进修道小屋,佛龛后方是仅容一人回身的狭窄空间,卧榻就安置其中,甚至有一半床身是在佛龛底下。刘钧安透露,当时证严法师尚年轻,又一人独居,考量到出入的安全隐密性,特别请工班师傅将后面门做得窄一些,没想到木匠对照鲁班尺上头的吉凶,做出一扇既窄又矮的门,成年人得弯腰低头方能通行。
旁人看来都觉得不好用,建议证严法师把门给改了,法师坚持留下,为作警惕,提醒自己将来有一天若成了师父,绝不让弟子做事只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做法,照本宣科、不知变通。
刘钧安手指佛龛下方的眠床说,就像一般人觉得这样睡会撞到头,但法师睡时是采吉祥卧(侧睡),起身时也会格外留心,「如同这个道理,如果今天木匠多用一份心,就不会做出一扇不符合使用习惯的矮门。」他强调,「这就是法师常说的,『用心即是专业』。」
有别于坊间的花道课程多诉求花材、花艺的表现,刘钧安说,「静思花道」是将花艺和生活融合的道理,赋予传统花道新的生命。
原来花道不是只追求美丽, 更强调利用随手可得的花材,只要用心与花材互动,也能看见自然万物之美,「更进一步的是,透过一花一世界、一叶一如来的微观角度,让参与者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。」仔细观察花木的特质,就像是在人群中缩小自己,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,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相处,便能更融洽和睦,这正是静思花道的精神与特质,顺应自然,以和为贵。
如果将静思堂视为一个宗教博物馆,刘钧安认为,对普罗大众来说未必有直接的吸引力, 因此基金会也不断思考各种面向的活动规划,2019 年与高雄科工馆合办的「唤醒防灾 DNA 特展」便是首度尝试的方式,「这也是科工馆第一次将大型互动机台带到花东地区。」花莲缺乏大型博物场馆,未来,刘钧安也乐见能建立类似的合作模式,既能呼应慈济一直以来的急难救助志业,也将互助与防灾的精神,透过互动体验、亲子共学的教育方式更加深化。
位在花莲市中心,有一处被「森」林般的树木群环抱、可坐望中央「山」脉,由林务局旧宿「舍」改建而成的在地饮食空间,将上述环境密码拼凑起来,正是营运迈入第三年的「森山舍」。前院原本颓圮的围墙推倒后,只留下两根水泥柱,独立草地上,有种独特的空间结界感,成为森山舍的招牌风景之一。
店长 Karen 透露, 老板为了寻找理想中的老房子,前后花了三、四年时间,因缘际会找到这里。虽然当时已经荒废了十多年无人居住,屋子里头杂草丛生,老板却一眼看中这间用料实在、结构完整的宿舍,尽可能地用修复的方式,保留老屋原本的味道。「最头痛的是屋顶的瓦片,找遍全台竟然找不到相符的尺寸,破掉的地方只能尽量想办法补。」Karen 说每次下过雨后,屋瓦既有的红漆和苔绿显得特别鲜明,「还是觉得这样最美,如果把它整个翻新,好像就少了什么。」
热压三明治、咖哩饭等餐食,看似家常,却收拢了花东纵谷的四季风味。米饭选用富里出产的一九三号富丽米,搭配台东红藜,营养饱满,面包口感修正多次,才抓出有嚼劲、麦香足的比例。店长自家栽种的桑椹、竹笋、火龙果等旬味食材, 依时序递嬗替换,都是季节限定的餐桌风景。
原本修缮整理期间被台风吹倒的老苦楝树,又在墙角边开启新生。店长形容这是一间「会呼吸的房子」,在设计上尽量装设窗户,提升空间明亮度,特别是面对著田浦生态池的位置,原本只是店里最不起眼的角落,开出一面窗后,向自然借景,恰好迎来满室绿意。
怎么去慈济静思堂
大众运输
台铁花莲站下车,沿后火车站「慈济园区」方向步行,约 15 分钟即可抵达。
自驾
国道 5 号经过雪山隧道,下苏澳交流道往台 9线方向前进,到花莲市区后,转中央路即可抵达。
景点资讯
-
花莲慈济静思堂
- 地址:
- 花莲市中央路三段 703 号
- 电话:
- +886-3-8560260
- 网站:
- 慈济入口网站
-
森山舎
- 地址:
- 花莲市林政街 10 号
- 电话:
- +886-3-8351987
本文录自《庙宇觉旅:走访台湾十条心灵朝圣路》,出版社:天下杂志。
张雅琳 文;内文照片无特别注明者,陈建豪 摄
版权声明:
- 本处图片及影音档案仅供个人浏览观赏,其版权仅供本网站使用,勿修改重制或做其他商业营利用途。
- 严禁盗录剪辑、修改重制或其他方法改变图片及影音档之内容、形式或名目,并将前述权利转授权第三人。
- 请勿擅自将该图片及影音档上载、传送、输入或提供其他网站公开发表或做其他商业营利用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