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峡莺歌二日游

第一天
三峡老街
三峡老街

三峡老街一般指的是民权街的南段,长约二百公尺,其建筑从1911年留存至今。走在三峡老街,就好像进入时光隧道,相连不断的红砖拱廊、古色古香的建筑,令人油然而生思古情怀,留连忘返。三峡老街以民权街、和平街、仁爱街和中山路保存最完整,而民权街是昔日繁华时代的老商业街,至今仍保留完整日治时代以来的商业街屋,许多物资、货品都在街上交易买卖。于日治时代,市街经过改正,道路也做了一番整顿,成为一条整齐光鲜的现代化街道,新洋楼也竞相兴起,呈现出三峡的风光岁月。经过时间流逝,如今已经摆脱喧嚣,只剩一幢幢的红砖拱廊建筑、巴洛克式立面牌楼,寂静诉说着昔日商业区街屋的繁华。

步行2分钟
三峡清水祖师庙
三峡清水祖师庙

祖师庙创建于清乾隆34(1769)年,在道光13(1833)年时因地震损毁而重建。到1895年时又惨遭日军焚毁,四年后(1899)在地方士绅筹划下二度重建。第三次则在台湾光复后,由艺术家李梅树先生主导设计规划,他主张祖师庙该成为一座融合中国历史、文化和寺庙艺术的庙宇,同时因其本身的西画素养,使祖师庙又加入了西洋美术的色彩里供奉的是清水祖师。其生平众说纷纭,各庙记载不一,若依三峡祖师庙的说法则是:祖师本名陈昭应,为北宋开封府人,因功受封并在福建省安溪县清水岩建立祠堂,并隐居于清水岩,故称清水祖师,安溪人则称其祠为「祖师庙」。

后来安溪人迁移来台,为求神佛庇佑,于是带着清水祖师一同前来,并定居于三峡。由于清水祖师显赫灵验,多年来祖师庙一直是三峡信仰与社会活动的重心,其在建筑、雕刻、绘画上的表现,是台湾庙宇中的经典之作。

整座祖师庙乃是以木为顶、以石为基的建筑,采五门三殿式的格局,庙顶层层迭迭,每根脊上都有富丽堂皇的装饰,庙内则无处不雕、无处不琢。其中最精彩的是庙中的石雕、石刻,不论就技巧与手法分析,都是民间艺术之最,其师傅中不乏已列国宝级之人物。

屋顶和屋檐下方的梁架,可说金碧辉煌、琳琅满目,尤其是人物的雕刻栩栩如生。庙中全以石材为壁,其图案都以民间故事或历史典故为题。龙柱为台湾庙宇最常见之物,但一庙中顶多二、三对,而祖师庙内全部完工时将有156根之多。庙中柱子依主题可分为双龙柱、单龙柱、花鸟柱及有对联的圆柱,其中以正殿三对最为精致。此外,柱础在鼓身的弧面上,则依谐音雕了许多含吉祥意的图形如 :螃蟹(甲第)、双鱼 (余)等。至于龙柱上头的柱斗,则是刻有希腊柱头风味的树叶图形,显现了祖师庙中西合璧的特色。铜雕、木雕、石雕是祖师庙最引以为傲,也最特殊之处,大异于一般庙宇的彩绘装饰,其题材多出自中国民间故事、神话或历史典故,另外还有许多他处看不到的动物题材。

第二天
车程15分钟
莺歌
莺歌

莺歌是全方位的陶瓷专业区,拥有各式各样的陶瓷,其种类丰富齐备,凸显出莺歌「陶瓷之都」的独特风貌。

初闻莺歌地名,引人有「黄莺出谷之歌喉」的美妙联想,这个位于新北市最南端的行政区,区名来源十分传奇,起因于其北面山坡直立了一块形似收翼鹦哥鸟的巨石,相传明末清初三峡莺歌地区各为一只鹦哥与鸢鸟所盘据对峙,吐雾吃人,直到郑成功炮轰大鸟,两鸟颈断身亡,化为巨石,才云开雾散,自此莺歌石与三峡的鸢山便遥遥相望, 所以当您来到莺歌饶富乡土风情的火车站,不妨向北眺望,想象那只鹦哥鸟正稍事停歇,准备随时再展翅高飞呢!

莺歌以「陶瓷」着称,有「台湾景德镇」美誉,各类陶瓷制品齐聚,远在1805年,莺歌的土壤就被发现适合捏制陶瓷,当地又出产煤矿,适以发展烧窑,加上拥有水利之便及铁路运输,于是开创了莺歌陶瓷奇迹,最兴盛时期厂家几达上千家,林立的烟囱使它变成「黑乡」,近年普遍改用瓦斯窑后,情形才改善;不过由文化路上遗留的两栋早期豪宅「成发居」与「汪洋居」,仍能让人想见当年的繁华;位于建国路、后火车站三号站台正对面的「谦记商行」建于1921年左右,是莺歌煤矿盛产时期的煤矿公司,惜遭祝融肆虐,已显残破,其精致雕工与巴洛克风格的外貌只能留待后人追忆了。

步行15分钟
莺歌陶瓷博物馆
莺歌陶瓷博物馆

莺歌陶瓷博物馆为台湾首座陶瓷专业博物馆,历经3位县长,耗时12年筹建,最后终于在2000年11月26日开馆。陶瓷博物馆的建筑形式以清水模、钢骨架、透明玻璃穿透内外环境,使陶博馆的空间产生无限延伸和虚实的变化,呈现质朴的美感,它衬托出博物馆展品的重要性。博物馆以台湾200年来烧窑技术及常民文化建构台湾陶瓷文化的主体性和展示内容。同时更以教育服务为导向,结合信息科技,塑造各种情境;让陶博馆成为知性、感性、可亲、可游的博物馆。

赋归
最新更新日期:2019-06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