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游马里勿-凤林

第一天
花莲观光糖厂
花莲观光糖厂

从「盐水港制糖株式会社大和工厂」到「花莲糖厂」,从繁盛到没落,如今风华再现,听大烟囱一吐陈年往事…「甜甜的所在-大和」,位于海岸山脉、中央山脉之间的翠绿原野上。日治时期的「大和」,是光复乡「大富、大丰」两村旧名通称,因种植、采收甘蔗需要大量劳工,吸引西部、中国地区农民及工人涌入,加入「盐水港制糖株式会社大和工厂」蔗工行列,落籍生根,成为蔗工村,除了闽南、客家、外省籍外,还有阿美、太鲁阁、布农原住民。想象蔗工挥汗如雨、刀锄齐下,耳际萦绕着风吹蔗叶「莎~莎~莎~」的蔗园景象,男人担负家计,女人撑起半边天,孩子则尝到免费的甜头。

1921年日人在光复乡设立「「盐水港制糖株式会社大和工场」,以扩大制糖产量。二次大战末期,遭盟军毁损。光复后,台糖公司接收,修复大和工场并更名为花莲糖厂,成为东部地区的制糖重心。糖厂位于光复乡「马太鞍」,因此常被称为「光复糖厂」,「花莲糖厂」才是正式衔名。

车程13分钟
大农大富平地森林园区
大农大富平地森林园区

从大和糖厂到光复糖厂,台湾东部糖业曾经过近百年风光岁月,2002年台糖结束制糖业,将蔗田改为原生树种的人工林,多年来树长得虽不高但已成林,由林务局和台糖合作规划为平地森林园区,采低碳、低密度、低开发将1,250公顷结合大农小区、大富小区原住民部落元素,提供游客森林体验、自然探索、乐活休闲及环境教育多元功能,食物森林及家庭树区块,十年后将在这里看到不一样的森林风貌,想象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全长13公里的森林和田间,一路平坦不会累的气呼呼,又可以和60种类鸟(成功复育环颈雉)、50种昆虫、10种爬虫类和5种哺乳类来趟邂逅之旅。

车程34分钟
吉拉卡样(山兴部落)

彷佛走进宫崎骏的「龙猫」动画中,摘下玉蜀黍立即大快朵颐,吉拉卡样部落厨房负责人吾兀儿说:「欢迎客人到我们部落来学习。」

吉拉卡样部落(山兴部落 Cirakayan),位于凤林镇最东边,花莲溪东岸,早期曾是七脚川部落与太巴塱部落的猎场,经过时间的漫长推移慢慢形成阿美族、撒奇拉雅族、以及少数的闽南人、客家人与外省二代,至少五个族群共同生活的聚落。

「山兴」名称是日本统治时期所命名,台湾光复后族人正名为「吉拉卡样 Cilakaiyan」,名称是为了纪念部落传说中的勇士Lakai。部落里的山兴小学,因招生不足被迫废校,留在部落的小朋友必须到离家约有四十分钟路程的凤林镇上念书,为了改善部落的经济,族人共同成立「有机农场」及「假日厨房」。

因为花莲溪的阻隔,吉拉卡样就这样地像一颗绿珍珠,被藏在花东纵谷的一角,曾经是客家移民落脚处和原住民的猎场,桃芝台风(2001年)一夕摧毁农田房舍,长期来部落人口外流、高龄化,经世界展望会辅导有机蔬菜栽培,原来二十几人,仅剩两户坚持至今;吾兀儿几年前回到部落,看到部落老年化严重,再不注入年轻活血,部落将失去生命力,毅然回到部落,并思考如何着手帮助部落;就从和生活最有关系的食物开始,「Oʼol假日厨房」于是产生,藉由食物连结和土地的感情,向大地学习生存的哲学,吃野菜是阿美族的饮食绝活,来到农场,请打赤脚体验和土壤黏密的情感;餐桌野宴菜肴多来自野地农田,除了认识这块土地,还有耆老讲述部落的故事,你一定会舍不得离开这块世外桃源。

车程12分钟
慢游凤林小镇
慢游凤林小镇

凤林镇2014年获得国际慢城认证,是台湾第一个通过国际慢城认证的城市。凤林是日治期花东三大移民村之一,旧称林田村,因日人的烟叶种植推广政策,大量的人力需求,吸引了西部的客家人翻山越岭来到后山,其中以新竹苗栗地区客家人居多,属于二次入垦移民。为了生计,放下横渡黑水沟的悲情,凭着硬颈本色,在石头多于泥沙的凤林庄,胼手胝足一锄一锄地开垦出良田,种出水稻、蔬菜、烟叶、花生和西瓜,因科技发达与农业结构急剧改变下,作物日益式微,人口老化,青年外流,繁华老逝,留下小区林田小学(现大荣小学)、林田警察厅、神社、日式房屋及传统烟楼等,诉说过往移民时代的故事,依旧吟唱的是客家文化的历史长河,来这里什么都不必做,只要慢慢走就值得了。

赋归
版权声明:
  1. 本处图片及影音档案仅供个人浏览观赏,其版权仅供本网站使用,勿修改重制或做其他商业营利用途。
  2. 严禁盗录剪辑、修改重制或其他方法改变图片及影音档之内容、形式或名目,并将前述权利转授权第三人。
  3. 请勿擅自将该图片及影音档上载、传送、输入或提供其他网站公开发表或做其他商业营利用途。
最新更新日期:2019-06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