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门县
金门旧名浯洲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江夏侯周德兴筑千户所城巩固海防,御寇防盗,以金门城之地理形势「固若金汤,雄镇海门」,因名「金门」。金门曾经扮演近五十年的战地角色,至1992年军事管制解除后,才开始迈入发展观光产业的新时代;2001年元旦,金、厦「小三通」正式启动,「金门」转而成为两岸互动的关键角色。
军事管制时期,岛上军民生活俭朴,一切设备端赖军民同胞共同努力。而往日的战备措施,恰成了今日弥足珍贵的观光资源。1950年国军进驻之后,大量植树造林,从「绿化」到「美化」,至今岛上绿树成荫,道路两旁繁花似锦,景致优美,素有「海上公园」之誉。
近年来,在政府生态保育倡导和居民自觉下,金门岛上鸟类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地增加。夏候鸟有家燕和栗喉蜂虎,冬候鸟则有鸬鹚、白鹭、水鸭、燕鸥,还有戴胜、环颈雉,这些在金门的田野上,到处可见。最难得的保育级动物「水獭」,以及有「千年活化石」之称的「鲎」,在金门的近海都是常见的物种。
在观光潮流的推波助澜之下,结合了产业与文化,具有乡土风味的金门特产呈现在世人面前。最有名的莫过于「钢刀、贡糖、高粱酒」,除此之外当然还包括面线、高粱醋、瓷器、陶制品…等。由于气候、土壤和水质等条件,使金门出产的花生,油脂多、香味浓郁,经加工产制的金门贡糖,更是香酥可口;独特的天然条件,使金门酒厂酿制的高粱酒,香醇度更是他处所不及。此外,依古法研制的面线、芋头、酸白菜等农产品、药品类的一条根系列产品、在地瓷土烧制的精美陶瓷,都远近驰名。
小吃沿袭着传统闽南风味,并揉合地方特产而研发,如海鲜系列的蚵仔煎、蚵仔面线、炒沙虫,小茶点系列的一口酥、寸枣糖,还有广东粥、包馅烧饼,以及其他各式生鲜物产,都是饕家极为喜爱之美味。
金门,一个不断蜕变的地方,一个值得海内外人士共同亲挚的美丽仙山。
观光景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