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节习俗

春节 (农历十二月卅一日为除夕,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开始)

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,正月初一则是新的一年的开始,在农耕时代,除夕除了庆祝作物的丰收,也要准备春饭、菜肴、年糕、发粿等供品,感谢神明及祖先过去一年的庇佑,同时祈祷来年能事事顺利,更上一层楼。

古时候人们在除夕夜时,会在饭桌下放置火炉,并在炉边放些铜钱,表示人旺财旺。虽然现在已经没有放置火炉的习惯,但是除夕夜在外的游子都会赶回家吃年夜饭,俗称「围炉」,象征团圆之意。

  • 象征长寿的年菜 长年菜象征长寿-长年菜
  • 年菜佳肴-佛跳墙年菜佳肴-佛跳墙
  • 年菜佳肴-八宝饭年菜佳肴-八宝饭

元宵(农历正月十五日)

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,又称为小过年。元宵节最早的节令小吃并不是元宵,吃元宵的习俗源起于宋朝,当时这个以糯米粉加果糖制成的小吃被称为「浮圆子」或是「汤圆」。

  • 汤圆:南方人以糯米皮包馅搓圆成龙眼般大小的圆子,称为汤圆汤圆

    南方人以糯米皮包馅搓圆成龙眼般大小的圆子,称为汤圆

  • 元宵:北方人以馅沾粉,用筛子一层层滚出大颗的圆子,称为元宵。元宵

    北方人以馅沾粉,再用筛子一层层滚出大颗的圆子,称为元宵

清明 (国历四月五日)

清明节结合了人们对祖先及自然的崇拜,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。台湾清明的扫墓习俗分为「挂纸」及「培墓」。「挂纸」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,仪式较简单,通常准备的祭品有米糕、粿类和糕饼;「培墓」则是修整祖墓,仪式较隆重,要准备三牲、五牲、菜碗。

清明节常见的祭品所代表的吉祥意义

1. 面龟:象征「长寿」。
2. 将红龟粿、面龟分给当地小孩子吃的习俗,称为「揖墓粿」(又称乞墓粿、印墓粿),象征「祖德流芳」。
3. 米糕:象征「步步高升」。
4. 发粿:象征「发财」。
5. 丁仔粿:象征「添丁」。
6. 菜头:象征「好彩头」。
7. 韭菜:象征「长长久久」。

  • 面龟面龟
  • 草仔粿草仔粿
  • 红龟粿红龟粿

端午(农历五月五日)

端午节源于中国远古的祭龙日,是全民防疫祛病、祈求健康长寿的重要节日。由于端午时节瘴疠之气较重,因此在古时候,端午节不但要划龙舟、吃粽子,还要喝雄黄酒、吃绿豆糕、咸鸭蛋等凉性食物,以达到驱瘟解毒、退火清热的功效,然而随着医药发达与时代演进,民俗疗效的色彩渐渐淡化,现在端午节只留下较具代表性的吃粽子习俗。

在台湾,粽子的形状及口味变化丰富,依其做法其口味的不同,可区分为台式粽、客家粽及地方风味粽。

台式粽

台式粽依其做法不同又分为北部粽及南部粽,北部粽使用熟米、熟馅、蒸煮法制作而成,而南部粽采用生米、生料、水煮法制作而成。

地方风味粽

因地方的不同有多样的口味、作法及外型。

客家粽

客家粽分为客家米粽、粄粽及碱粽,客家粽里除了咸粽有米粒外,粄粽及碱粽则必须把米粒磨成米浆,不但吃起来较台式粽或外省粽有嚼劲,且去除了糯米不易消化的缺点,不会造成肠胃的负担。

  • 台式粽台式粽
  • 地方风味粽地方风味粽
  • 客家粽客家粽

中秋(农历八月十五日)

中秋节由来已久,其成为固定节日源起于唐朝,盛行于宋朝,到了明清时期更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中秋节是月娘的诞辰,古时有拜月娘的习俗,但在台湾民间并没有拜月娘的传统习俗,而是拜土地公。中秋是丰收的季节,因此过去以农立国的台湾会在中秋节准备牲礼、月饼、柚子、米粉芋等供品祭拜祖先与土地公,感谢祂们保佑秋收丰盛。

月饼

月饼象征团圆,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。中国各地月饼种类众多,地道的台湾月饼有丰原月饼(绿豆椪)、凤梨酥、蛋黄酥及雪饼。

凤梨酥

将组织纤维细密的冬瓜煮熟脱水后,加入纤维较粗,酸度较高的菠萝及糖,麦芽慢火熬炼,制作出甜而不腻的凤梨酥,除了中秋节,也是平日最受欢迎的糕点之一。

柚子

台湾的柚子起源于中国大陆,以文旦为大宗,是柚类中的变种,而果实硕大的白柚也十分受到消费者青睐。文旦柚是中秋节前后盛产的水果,取其「柚子」、「佑子」谐音,具有吉祥涵义,成为中秋节的应节水果。主要产地:花莲、台南、苗栗、宜兰、台北。

1980年代中期,台湾开始兴起中秋烤肉的习惯,亲朋好友相聚,一边烤肉,一边赏月,共同分享月饼、文旦与柚子,共度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时光。

  • 月饼月饼(绿豆椪)

    饼皮为油皮、油酥合成,烘焙后具有层次内馅为绿豆沙及肉臊具有咸咸甜甜的特殊滋味。

  • 文旦、白柚文旦、白柚

    文旦柚是中秋节前后盛产的水果,取其「柚子」、「佑子」谐音,具有吉祥涵义,成为中秋节应节水果。

  • 客家粽凤梨酥

    旅游台湾最受欢迎的伴手礼之一。

最新更新日期:2017-09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