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以食为天的台湾,由于工商业发展快速,台湾「吃」的文化除了传统中式饮食方式外,也发展出中式快餐连锁店的经营方式,使得台湾「吃的艺术」变得更加繁复。因台湾地处世界文化交流的总汇,世界各国饮食也纷纷在台湾出现,美国的汉堡、意大利的披萨、日本的生鱼片…,还有清真美食等等,包罗万象,让台湾着实成为饕家吃货天堂。
台湾小吃不僅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,更能呈现台湾一般市民的生活与文化,因此,若想认识台湾本土特色,藉由走访各地夜市、品尝美味小吃,是最迅速的方法。「就地取材」是各式小吃的特色,由于台湾四面环海、渔获丰富,因此「海鲜」经常是料理的主角之一,如蚵仔煎、生炒花枝、烤鱿鱼、土魠鱼羹、虱目鱼汤等,鲜美滋味让人口齿留香;还有肉香面Q的牛肉面、手掌大的大鸡排、驰名全球的小笼包等等,都是台湾必尝的经典小吃。
台湾「原创」的美食小吃,台南知名的小吃之一,相传已有70年历史,为一位台南许姓老板研创,当初以鸡肝为内馅,时称「鸡肝板」,后来有位教授向许老板提起外形很像挖掘的石板棺,后改名为「棺材板」,让这道小吃声名更为远播。做法是将各式海鲜材料煮成浓汤状备用,再将厚片吐司高温油炸到呈现金黄色,从中间割开挖空放入煮好的海鲜材料,内馅柔软扎实,盖上土司即完成。
相传由明朝郑成功登入台湾台南时带入并留传至今,把在来米磨成米浆,然後沿着鼎边慢慢滚一圈,以边烘烤边蒸的方式制成米制品。汤底时常搭配虾仁羹、肉羹等煮成汤食,亦可搭配其他食材,包括金针菇、香菇、鱿鱼、丁香、竹笋、金勾虾、高丽菜、蒜头酥、芹菜…等,配料十分丰富,香味十足,然後再加上白嫰Q滑的鼎边锉做成,汤好料多,汤头带着海鲜的鲜甜味,加上料多实在的口感,让人大呼过瘾。
牛肉面是1949年国民政府来台后,外省老兵为了谋生而发明的地方小吃。将辣豆瓣酱炒过加入牛肉、水及其它食材炖成牛肉汤,与四川的红烧牛肉相似,但四川的红烧牛肉为一道菜肴,加入面条后制成红烧牛肉面则是台湾特有的作法。在香港,牛肉面加入牛杂;潮洲牛肉面的卤水口味及色泽较淡;兰州拉面则是重汤头,肉与汤头分开煮。
相传清朝年间,福建提督施琅来台,因嗜吃鰆鱼,百姓便将鰆鱼称之为「提督鱼」,由於音讹而演变成为今日之「土魠鱼」。将新鲜土魠鱼切块,经由独门酱料腌渍入味、沾粉後下油锅,油炸至金黄酥脆,香气四溢,再搭配鲜甜浓稠的羹汤,炸过的土魠鱼块外皮酥香、咬下一口,鱼肉鲜嫩多汁,配上味美鲜甜的羹汤,更衬托出土魠鱼美味,满足每张挑剔的嘴。
彰化北斗在一百多年前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水灾,缺乏粮食的灾民们灵机一动,将甘薯捣成粉加入糖提味后用来充饥,甜味容易生腻,聪明的镇民又尝试以带有咸味的肉来当馅料做成肉圆,之后经过不断地改进,成了今天广受欢迎的彰化肉圆。
先将新鲜鳝鱼用蒜头辣椒洋葱大火爆炒,再将新鲜蔬菜放入,加入乌醋、酱油、糖等调味,将意面先煮熟,面条蓬松Q软,然后再将炒好的鳝鱼和意面混合,面条上吸饱酱汁,气味十足,脆嫩的口感最让人惊喜。亦有再将炒好的鳝鱼意面勾芡调味,锦鲁羹汤酸酸甜甜口味更是一级棒!亦有与姜片、麻油拌炒,麻油炒鳝鱼,可说是小吃中的一级补品。
相传由明代才子蔡复一的夫人首创。蔡复一才华横溢,为人耿直,却遭奸臣陷害。为了完成皇帝交付任务,废寝忘食。蔡夫人想出一个妙法:把面粉搅成糊状,在热锅上做成一张张薄面皮,再把各种菜切细,炒成烩菜,用面皮把烩菜卷成圆筒状喂丈夫吃。从此,蔡夫人做「薄饼」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。现做润饼皮薄Q弹,搭配丰富多样的内馅,像是清脆爽口的高丽菜、豆芽菜、红萝卜丝、肥瘦掺半的红烧肉…等,再洒上大量的香甜花生粉,广受大众喜爱。
为台湾小吃中极具有特色的一道,主要原料为蚵仔(小牡蛎)和面线,蚵仔通常需先拌太白粉煮熟,面线柔软滑顺,细而不烂,精心熬煮的汤头,香气浓郁十足,加入一颗颗饱满蚵仔,入口鲜美清甜,加上一点点乌醋、蒜泥,滋味酸甜咸香、口感稠密滑顺,一块蚵仔一口面线,香气融为一体,齿颊留香,大大满足挑剔的味蕾,获得顾客的喜爱。市面上也有许多是用大肠面线来贩售,将卤好的猪大肠来取代蚵仔,各有不同风味。
刈包即是中国其他菜系所称之「荷叶夹」,因为其面皮蒸好的形状如同虎嘴,里面包满猪五花肉,因此在台湾又被称为「虎咬猪」。荷叶夹常见于大餐厅,而刈包在台湾则常见于大街小巷的小吃摊,通常卖刈包的小吃摊也会卖四神汤。
据说有位陈先生租了一间店面卖起家乡的大陆饼─酥饼,有位做锅饼的朋友前来投靠,两人便一起卖锅饼和酥饼。几年后这位老友病了,陈先生感念老友同甘共苦,将锅饼与酥饼合而为一,成为今日的大饼(锅饼)包小饼(酥饼)。做法是将面粉搓制成的大饼煎香摊平,再把油酥小饼外包上大张家常饼,用手掌把酥饼拍碎,将饼皮包起卷好,口味有甜有咸,甜的包豆沙、枣泥、芋头,咸的包咖哩、花生。酥脆、扎实、膨松的口感合而为一,让人印象深刻。